「VUCA时代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进入了变革期,领导者作为公司的引领者,要实现成功的企业变革,首要任务就是实现领导者的自我变革,以实现高效的领导力。
传统的培训过程通常难以实现自我变革,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于自我察觉的忽视。
本文中,雪菲老师将通过实际例子和对相关理论的讲解,说明自我觉察对领导者而言为何会如此重要。」
人们总是在强调高效领导力,如果把每时每刻发生的领导行为,都看成是一种物理学意义上的存在与发生,那么该如何去定义“高效”?
从物理角度来说,同频振动的物质,能量是最高效的。所以,让每一个时间长度达到高效的方法,就是与时间保持绝对的同步振动;高能量的领导状态,就是不再瞻前思后,不必在其间充斥着各种波动、烦恼,不满、焦虑和担忧。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清楚地意识到环境、他人,以及自己都在真实发生的一切。
为此,在追求高效领导力的道路上,专家和管理者们曾前赴后继地开展过多次探索运动。经过种种探索,管理者终于认识到,相较于改变环境和他人,开始觉察自己才是保持高能量领导力的最佳方法。
无觉察的管理,令人堪忧
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的神殿门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人们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追寻,但却又似乎从来都没有认清过自己。大量研究表明,人类近3/4的思想是潜藏的,只有1/4的思想在运行着我们每日的生活。也就是说人的自我有一多半是不被觉察的潜意识部分,却在暗地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同样无可逃脱潜意识自我的管理精英们,在盲点中究竟踩着怎样令人担忧的舞步?
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中,经常会出现一种人,他们待人苛刻、傲慢自大,令团队成员望而生畏。一些高管教练遇到这样的案例,会快速确立“如何谦虚低调”的教练目标,但往往进行了3个月的教练,却收效甚微。如果能够识别表象自我与深层自我的关系,就会明白这种自大的表象自我背后,或许有着其他更深层的匮乏或者自我需要。
在尚未开始真正的自我觉察之前,任何目标设定都像浮皮潦草的外伤包扎,无法触及伤疤背后真正的需要。除了影响一个人的日常言行,潜意识自我若不能被很好地觉察、修正,将如山有朽壤而自崩,杀伤力巨大。
最近不断传出有官员贪污受贿被审判,有网友特意收集了24份大贪官的忏悔书,发现他们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绝大多数早年家庭都很贫穷,不是农民中的赤贫户,就是工人中的极困者。甚至有网友用一句“极贫出身坏人多”的总结来告诫大家:最好不要录用出身极贫穷的人;最好不要和出身极贫穷的人交朋友。虽然这样的说法有偏颇之嫌,却有一定的道理。从潜意识的角度来理解,那些大贪官到死可能也不清楚,表面上,他们是被日渐增长的贪念诱惑着,一步步走进了牢狱;其实,是被毫无觉察的自我早早掘了坟墓,恶果的种子早在他们未成年时就已经埋下。假如他们在过往的任何一个时间段有机会对贪念和欲望做更深一层的自我觉察,找到自己行为背后存在的非理性逻辑,发觉习惯行为下更深层的内心需要和匮乏,就有可能改写命运。
当然,自我潜意识中的积极能量如果能够得见天日,被觉察、激发,也同样气势如虹,锐不可当。
逻辑层次上的高效能领导力
陈总认为自己一直在尽心竭力善待核心团队成员,从离职谈话中才得知团队成员却认为他从不信任他人;Juliet面对一份行为模式的测试结果,难以相信地嗫嚅着:“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成果导向的,是绝对遵循原则处事的,没想到……” 这些情景是高管教练在初始阶段希望看到的场景,因为高管们开始对自己发生了质疑和困惑,这也预示着改变即将到来。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自我觉察。自我觉察不仅需要有识别外表,深入洞察的能力,也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逻辑层次理论应运而生。
“逻辑层次”最早是由人类学家Gregory Bateson以逻辑和数学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一套行为科学理论,后来由Robert Dilts深化、发展,并成为教练技术中重要的结构化工具。科学发现,人脑处理信息的模式有一个自然存在的逻辑框架,这个框架非常像金字塔,从高级到低级依次为精神/愿景、身份/角色、信念/价值、能力、行为、环境/资源。
人脑的这个逻辑层次形成的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初生婴儿的思考框架仅限于环境层次,他每日琢磨的都是妈妈在哪里,奶瓶在哪里;逐渐地,人开始渴望思索行为层面,儿童会通过不断地抓取、抛扔物体来探索世界;这之后,人开始将探索延伸至能力层面,所有的学习、研究、专业技能,都属于能力层面;在不断地探索和积累之后,人开始形成一些信念和价值观,比如专业至上、追求卓越;随着信念和价值观的逐渐清晰,人会去思考身份层面:我是谁?我想成为谁?
思维探索的领域最终将会达到更高的愿景、精神层面,这个层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思考人与社会、系统的关系。而逻辑层次的影响力却是自上而下的,每一层次的功能都影响和指导着下一层次的各种关系。高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必然会向下辐射,从而引发低层次上相应的改变。
意识到逻辑层次的存在并尝试应用,就开启了一条深入探索自我的有效路径。
首先,在逻辑层级上开始审视自我。
逻辑层次的上一层决定并影响着下一层,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愿景,即最理想的状态决定着他想拥有的身份、角色,这些自我选择的角色又时刻渗透着特定的价值观(信念),进而决定了一个人需要哪些能力、要做些什么、还需要哪些环境和资源。所以将身份定义为一个凝聚人心型的领导者和另一个将身份定义为专业领袖型的领导者,他们在团队中关注的方向,待人处事的态度会大相径庭。
逻辑层次可以作为思维整理的一个方法。面对“我为什么会对那个毫无意义的目标有着狂热的追求”,“我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些人际关系”这样一些令人无助的行为困惑时,只要逐层向上去自我审视,就能够追本溯源到深藏于内心的一份角色需求或者价值观需求。
一旦意识到了根源,是面对、安抚、还是提升,一切将迎刃而解。也或许,你已经拥有一份非常清晰坚定的愿景或者角色,只是苦于没有找到具体方向和目标,这时,只需要顺着逻辑层次逐层向下,看看尚未清晰的地方在哪一个层次,或者还缺少了哪一个层次的深入思索。
大到人生的终极探索,小到一个项目决策,逻辑层次就像一把进入思想王国的秘境之钥,带你层层推开迷雾的大门,抽丝剥茧,自由探索。
其次,在逻辑层次上觉察不合理信念。
一些管理者会将“忠诚”纳入他的管理信念当中,这个词语本身毫无问题,但假如顺其深入探讨,当探索足够深入和开放的时候,此时的“忠诚”就像阳光下一件被暴晒的湿衣,干透了之后,将显出一块块难言的污渍。
一位管理者曾由衷地跟我说过“在心底里,我其实无法接受那些我辛辛苦苦带出来的弟兄对我有丝毫的抗拒,即使他们说了应该说的话,只是这种感觉我可能自己一直不愿承认,只能演变成其他变相的发泄。”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你是否意识到“忠诚等于毫不违背领导个人意愿”,“制度胜过一切”,“人是不值得被信任的”这些深藏于某个逻辑层次上的不合理信念,可能正在成为桎梏着你的那一块未曾得到晾晒的污渍?
第三,觉察逻辑层次与外界需求是否一致。
在一场会议中,总经理带着高管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下一年度需要制定哪些新制度,设计哪些新目标,却决口不谈之前的制度从未被认真执行,目标从未百分百完成的事实。这时,会议室里仿佛站着一只大象(“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大家煞有介事地坐在一起开会,总经理喜欢蒙上双眼始终待在高高的愿景层面找感觉,其他人也只能闭一眼睁一眼、得过且过。
在大象越长越大,掩盖成本越来越高之前,总经理亟待需要觉察到他自己的逻辑层次是否符合团队需要和现实情况。任何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组织都有着自己的逻辑层次。初创期的一个组织绝对值得领导者花费时间带领大家探讨清楚企业的愿景、价值观等,以及是否和团队重要成员在逻辑层次上相符合,尤其是在愿景、身份、价值观层面是否一致;而凝聚力正日益强大,已经跃跃欲试的一个团队,则更需要领导者在能力、行动、环境资源层面予以指导和具体支持。
除了进行自我觉察,逻辑层次还是一个有效的沟通框架,可以快速去定位交谈者的语言信息在哪个层次,从而匹配信息、加强对话间的链接;另外,逻辑层次还可以作为决策框架。逻辑层次的影响力是自上而下的,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只要提高一个层次思考就能找到方法。
比如,一个资源匮乏的项目,假设徘徊在同一层次思考,越想越觉得简直是无米之炊、一筹莫展,更可取的决策方法是在逻辑层次上重新梳理:现有资源下,可以实施怎样的行动;需要发展什么样的能力;对于项目的成功来说,更重要的是什么(信念/价值观)等。一旦整个逻辑层次走通顺了,再回头看之前决策卡住的地方,原有问题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一旦管理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自我,心灵花园中将逐渐坦露出一条条明亮的路径,清晰地延伸至外部世界、他人和未来。下一秒,饱含高能量的领导状态即将发生。
|版权说明|
-本文作者:孙雪菲
开疆企业教练授课导师;ICF国际教练联盟认证PCC;中欧商学院特邀领导力讲师
-原文刊载于《中欧商业评论》
-内容编辑:开疆-Alice